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提升计划续章:刘斌教授深度剖析“艺术之路”
12月24日晚,美术学院在伦理楼101教室成功举办了“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提升计划”系列课程的第二讲。本次课程以“重返原点·再窥星空——刘斌艺术之路”为主题,由美术学院院长、原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刘斌主讲。学院办公室主任李康楠主持本次讲座,出席人员有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龚为教授、副院长金凯婧、雕塑专业学科带头人王少军教授以及雕塑、绘画、美术学专业的专任教师。
在讲座过程中,刘斌教授时常以其极富哲理性的、散文式的具有诗歌韵味的句子作为每个章节的开篇,以阐述个人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观念。他首先带领大家深入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他提到,“当下是一个极易令人迷失也令人着迷的时代,人们常常沉迷或被淹没在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概念和讯息之中,感到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在这样的背景下,鼓励教师们溯本探源,找到自己,回到“原点”。
随后,刘斌教授结合个人的艺术感悟与心理活动,分享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他提到,“这个世界上充斥、游历着千万亿种神秘莫测的元素粒子,而生命则是一个万劫不复、不可思议的巧合。”他通过这一两句简约且独到的话语,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在艺术探索中的感悟,引发了在场教师的深思。
此外,刘斌教授利用“〇”和“×”符号,对中西方文化与艺术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分析。他从时空观、透视观等角度,阐述了中国表现时空意向,追求圆融自满、周而复始与西方艺术时间压缩、空间膨胀之间的差异化。同时,他还兼论了做学问的方法论,强调在写作时要选择对聚焦问题有益的材料,不可泛泛而谈;在创作时,同样需要攻其一点,精益求精。
讲座的第二部分,刘斌教授围绕“走向新的时空——个人创作中的时空意识”这一主题,介绍了自己在全国美展中的作品。他以“静观”作为自己的态度,用“天语”去洞察天体碰撞的奥秘,并用颜色表达自己对艺术家的理解。他通过作品,向教师们展示了自己如何在创作中运用时空意识,去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讲座的尾声,刘斌教授回到了“原点”,与教师们共同探讨了艺术创作的本质。他提到,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搞创作,都需要回到最本真的那个自我,才能看清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他鼓励教师们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不忘初心,坚守原点,同时不断仰望星空,勇敢探索未知的领域。讲座结束后,与会领导与教师们积极参与分享学习感悟与体会,现场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氛。
此次讲座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更激发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思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美术学院的教师们通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提升计划”的持续学习,将带着更多的灵感和动力,为新时代艺术教育与创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何汝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