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侗族建筑绘画”教师绘画个展开幕
1月6日,由美术学院主办的王云龙老师“当代侗族建筑”主题绘画个展在我校南区艺德楼九楼(中)展厅开幕。展览展出了王云龙老师以侗族建筑为主题的系列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学者、艺术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展览通过现代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重新诠释了侗族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此外,通过以画说话,以画代教,以画促学,以展促学的理念,使美术学院再次迎来一场具有民族文化深度与艺术张力的展览。它既是一次服务教学的展示,也是教师个人对绘画专业实践的研学和探索。
本次展览的核心主题是侗族建筑,力图通过绘画这一形式探讨侗族建筑的文化价值、空间符号与情感表达。展览以当代侗族建筑形式为灵感,结合现象学理论与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将侗族建筑的结构、形式、象征性以及人类生活的内在联系巧妙呈现。作品中的侗族建筑不仅是作为空间存在,而是作为情感的载体,承载着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
开幕式上,原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王少军老师发表了讲话,他首先从绘画的形式和语言上肯定了王云龙老师的作品,认为只有用别人不敢用的色彩和形态重新组合现实中的物象,才能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作品。另外重新解读了支撑这些作品背后的理论,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表现主义绘画以及侗族建筑和文化均为各自独立的概念,它们很宽广且有一定的深度,想要将一个个独立的概念结合起来实则不易。需要对生活所到之处多加观察并思考,挖掘其背后文化价值,不只是选取一个视角就能画这么简单。也鼓励老师和同学们像王老师一样到一个地方写生或创作带着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龚为院长致辞,首先祝贺了王云龙老师个展的成功举办,并分享了对该展览的感受和支持,提出了更多对专业教师们的期望。他指出:“侗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与侗族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通过王老师的展览,希望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相结合,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注。”他还表示,学院将继续推动艺术创作与文化研究的创新,力求通过艺术展览为更多的教育以及文化遗产注入现代生命力。
参观展览的教师代表程宣睿老师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教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好的艺术创作,不仅让学生们领略到侗族建筑的美学,还能引导他们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文化与哲学深度。每一幅画作都蕴含着王老师对侗族建筑的深入思考,展现了艺术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深刻对话。” 他还补充道:“这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表达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探索与重生的旅程。艺术创作不仅要反映现实,更要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释放与形式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束缚,展现出侗族建筑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参观展览的学生代表叶钧皓在致辞中分享了他作为参与者的感受。他认为:“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在描绘侗族建筑的外观,更是在感知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我们都去过三江侗族村落写生,侗族建筑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图像,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文化的归属感。通过这些作品,王云龙老师不仅在传承文化,也在探索如何将传统元素转化为现当代的艺术语言。”
展览的主创者王云龙老师最后发言,分享了创作这组作品的初衷和背后的哲学思考。“在现当代艺术的脉络中,现象学与表现主义的交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解读文化和空间的意义。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强调“存在”的显现,并试图揭示世界的本真面貌,而表现主义则通过夸张与扭曲的手法,揭示人类内心的深层情感和存在的困境。侗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空间语言。通过这两种视角的交融,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和解读当代侗族建筑的文化符号及其内在的精神结构。侗族建筑独特的构造形式与美学,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建筑是一种“居住”的表现,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界定,更是人与周围环境、人与他者之间关系的体现。而表现主义绘画,则通过视觉语言的张力和情感的爆发,呈现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张力与冲突。本次展览作品,正是基于这一现象学与表现主义的结合,通过对当代侗族建筑的描绘,表达对其精神和艺术形式的敬意与思考。最后,艺术语言能够重新连接这些当代建筑形式,同时也为未来的文化传承和复兴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他强调,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对侗族文化的一次现代化解读与艺术再生。他希望通过作品的呈现,能够引发观者对于侗族建筑与文化的深入思考,进而激发对更多文化的了解和保护。
本次展览的作品包括约28幅绘画,材料上使用了布面、部分纸本、凝胶、水性颜料及油性颜料,内容既有侗族建筑的传统构造,又融入了现象学理论与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展览中的侗族建筑不仅以传统的屋脊、木柱、廊桥等元素为基础,还通过扭曲的线条、浓烈的色彩以及空间的重组,探索了建筑背后的情感张力与文化象征。
作品中的建筑形式被赋予了强烈的视觉张力,情感与形式交织,展现出传统与当代之间的辩证统一。每一幅作品都不仅仅是对侗族建筑的视觉再现,更是对其文化意义的深度挖掘与表达。
此次展览吸引了校内外广泛关注,包括专家、艺术学者、艺术教师以及学生观众。参观者表示,展览使他们对侗族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中如何通过现代语言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11日,欢迎更多老师、学生及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交流与思考。